本期关注 | 折翅的天使,仍是天使
看过电影《海洋天堂》的人们应该对这两个情节印象深刻。
美丽而幸福的母亲带着可爱的儿子在海边奔跑嬉闹,构成了这世上最美的画面。然而孩子是自闭症患者的诊断结果,却将这一切击打得粉碎。无法面对现实的母亲,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十几年后,一艘小船漂荡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,略显苍老和疲惫的父亲把重重的铁块拴在儿子的脚上,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投入到那冰凉的海水中。因为已到肝癌晚期的父亲,不知道自己离开人世后孩子会遭受怎样的不幸、谁来照顾他,只能选择带孩子离开这个世界。
电影的结局充满悲情,过程更发人深省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,特殊儿童的家长也一样,只是爱得更艰难。这艰难也许并不像电影中呈现的那般极端,但可能所有的特殊儿童家长都有这样的焦虑甚至绝望:我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现实?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后,孩子该如何生活?我现在应该怎么做?我们还会幸福吗?
不管消息有多么“晴天霹雳”,家长都要尽快接受并面对这个现实,逃避和抱怨并不能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。特殊的孩子并不是他前世有什么罪孽,或者是父母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,所谓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”,同样,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。生命系统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、差异的普遍性、生命的变异性,这也就意味着人有身心差异是必然的。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,同样有着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,只是他可能要比一般的孩子需要更多“额外”的帮助,才能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。但是,“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总会为你留一扇窗”。特殊的孩子虽然在某一方面有缺陷,但在另外一些方面,却往往比其他的孩子更有能力。比如,失明的孩子听觉和触觉特别敏锐,有些自闭症的孩子在数理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。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,家长要用更积极的目光来看待他们。
这个世界曾诞生过无数“爱的奇迹”。
1880年6月27日,一个健康的女婴诞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城镇。然而,19个月后的一场高烧,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,还使她丧失了日常的语言表达能力。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,导师安妮·莎莉文走进了她的生活。在导师的悉心教导和盲人学校的教育下,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,学会了读书和说话,脾气不再暴躁,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,成为一位学识渊博,掌握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拉丁语、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。她走遍世界各地,为盲人募集资金,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。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,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。她就是著名作家、教育家海伦·凯勒。
2000年5月19日晚,一个先天性愚型儿和施瓦辛格手牵手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。在这一场名为“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世纪行”的募捐晚会上,由这位特殊男子指挥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进行义演。
时光倒退回他的家人刚得知诊断结果的时候,就仿佛是从幸福的巅峰跌到了地狱。但在父母决心面对现实之后,他们就像辛勤耕耘的老黄牛,实实在在地、一点一滴地对他们的儿子实施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,从穿衣、吃饭到如何自己控制大小便,无微不至。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可以与人基本正常交流,这个孩子在亲人和社会的关爱中渐渐长大,作为“名人”的他仍不懂得名利为何物,只陶醉在音乐的快乐和激动、兴奋之中。他就是“天才指挥家”舟舟。
类似的“奇迹”还有很多,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中感悟到爱的力量,让有着相似命运的家长能够看到希望:“爱,是可以改变命运的!”我们一定要持有这样的信念,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够像他们一样出类拔萃,但起码,我们能让他们快乐地生活,日后也能有所依靠。残缺或许是生命的遗憾,但不能成为他人漠视甚至粗暴拒斥的理由。
那么,除了勇敢面对、充满信心之外,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,还应该做些什么呢?
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益,让他们具有独立人格。所谓平等,不仅仅是指不排斥、不歧视,给予他们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教育权,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关心孩子,更不要怜悯。过度的关心和怜悯,反而会让特殊儿童觉得自己有缺陷而感到害羞、自卑。
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、游戏,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,并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,尽可能地给他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机会。在思想品德上,家长更要严格要求,孩子身体上有残疾,但在思想上应是健全的,应该和普通孩子一样学会孝敬父母,热爱劳动,遵纪守法。
虽然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,有许多人会关心、帮助这些孩子,然而也有少数道德素养欠佳或不懂事的人,会用些难听的语言直接称呼他们,有时甚至出现推搡或者拳打脚踢的情况。家长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,也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,不能一味躲避。
孩子的问题一旦发现,就要配合医教两方面尽早进行干预,最大限度地促进恢复,避免因为拖延而耽误干预的最佳时期。专业人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,采用物理治疗、语言矫治及心理治疗等方法,家长在生活中也要积极配合,不能只是将希望寄托在康复机构的治疗。例如,对脑瘫的孩子可以进行功能训练,在婴儿期对肢体进行按摩,做被动体操;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可配戴助听器,每天用收音机、录音机的声音刺激孩子的听力,并用手势来配合。总之,家长要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功能恢复或部分功能恢复。
家长要多学习专业知识,尽量多地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。了解的信息越多,孩子的病症或问题就变得越不神秘,就越能理解医生的行为,也就越能配合专家的治疗。家长还可以从图书馆寻找资料,也可以跟孩子的医生或者社会工作者沟通。
特殊儿童的家长要应付许多繁琐事务,如约见医生、进行各种治疗、接受各种检测等,为了尽量少地影响生活,需要提高做事效率。家长在约见医生的时候,可以随身带一个活页文件夹,在上面记录完成的事情和出现的情况,并把必要的会面尽量安排在同一天,尽量把多次治疗安排在就近的地点和比较集中的时间。
特殊儿童想要在学校顺利地接受教育或在社会上独立地生存,必须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。这个适应能力首先体现在生活自理方面,家长只有在家庭中较好地培养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,才能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特殊儿童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,不要过于低估其能力。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比如吃饭、穿衣、如厕等,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生活技能。当孩子获得小小的成功后,家长要充分给予鼓励,让孩子觉得“我也能行”。同时,训练的方法要尽量活动化,可以采取做游戏、唱儿歌、讲故事等方式,让孩子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生活技能。
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,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。特殊儿童同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权利。父母应敏锐地观察并发现孩子的潜能所在,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和专长,为其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。如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,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不妨多为他提供观察与创作的机会,或者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,以培养孩子的相应能力,让孩子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,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。也许这样的能力,在未来的某一天,还能够帮助他们自信自强地立足于这个社会。
家长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特殊儿童走向成功的事例,讲给孩子听,或购买名人传记等让孩子自己学习,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,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途上克服困难、勇敢向前。
海伦·凯勒说:“面对光明,阴影就在我们身后。”我们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特殊儿童的家长。相信在爱的浇灌下,特殊儿童也一定会开出幸福的花朵。
本文刊载于《幼儿教育·父母孩子》总第553、554期。转载请注明:转自《幼儿教育》杂志微信。